土耳其的建国领袖凯末尔在生命最后时刻告诫后人:面对未来的国际冲突,土耳其应优先选择中立立场。若迫不得已必须站队,则应与英国结盟,因为英国在国际事务中具备精准的判断力。
凯末尔的说法是否可靠?英国人在历史决策中真的明智吗?从他们处理与俄国关系的方式来看,英国的选择几乎都相当准确。每次面对俄国,英国都能做出合适的判断,几乎没有失误。这表明他们在重大决策上确实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。通过分析英国对俄国的态度,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关键时刻的选择能力相当出色。总的来说,英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展现出了较高的决策水平,尤其是在与俄国的互动中,他们的判断力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【一、俄土战争中,联土制俄】
沙俄与奥斯曼土耳其之间的冲突被称为俄土战争。这场战争持续了超过两个世纪,始于17世纪,直到20世纪初才结束。双方在这漫长的时期里频繁交战,形成了持久的对抗局面。
起初,奥斯曼帝国占据明显优势,迫使沙俄军队不断后撤。为了抵御奥斯曼附庸克里米亚汗国的突袭,沙俄不得不在亚速一带修筑防御工事,即著名的克里米亚长城。这一举措反映了当时沙俄在军事上的被动局面。
自1735年第四次俄土战争爆发后,战局发生根本性转变。俄罗斯帝国开始占据上风,军事实力不断增强,而奥斯曼帝国则屡战屡败,逐渐失去优势地位。这场战争成为两国实力对比的转折点,俄罗斯在军事、政治等方面持续壮大,土耳其则不断走向衰落。双方的攻守态势自此发生逆转,俄罗斯逐渐掌握主动权,土耳其则陷入被动防守的局面。
这一时期,沙俄通过多次与奥斯曼帝国的冲突,不仅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和格鲁吉亚等黑海周边区域,还野心勃勃地计划进一步侵占巴尔干半岛及小亚细亚,意图确立自身在黑海地区的统治地位。
当沙俄正满怀信心时,英国却出面反对。
英国人认为,奥斯曼土耳其就算再厉害,顶多也就打到维也纳,不可能深入欧洲核心地带。但沙俄就不一样了,它本来就是欧洲国家,和东欧的斯拉夫人同根同源。要是让沙俄在黑海一带发展壮大,搞不好整个欧洲大陆都会被它吞掉。
为了防止沙俄在黑海地区扩大影响力,英国决定扶持日渐衰弱的奥斯曼土耳其,使其与沙俄形成对抗。这一策略在1853年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。
这场冲突彻底粉碎了沙俄向巴尔干地区扩张的野心,还迫使其丧失了在黑海部署舰队的权利,甚至连克里米亚这块战略要地也险些不保。这场战争不仅遏制了沙俄的军事扩张,更对其在黑海地区的控制力造成了沉重打击。
经过这场激烈的冲突,俄罗斯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都未敢再次向欧洲推进势力。这一结果充分证明了英国采取的战略手段极为有效。通过这一事件,我们不难看出,英国在应对俄罗斯扩张问题上所采取的策略,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果。这种策略不仅有效地遏制了俄罗斯的野心,还为欧洲地区的和平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。可以说,英国在这一时期的决策和行动,为后续国际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时隔两载,1877年沙俄再度兴兵,几乎将奥斯曼土耳其推向覆灭边缘。危急关头,英国果断出手,派遣舰队进驻博斯普鲁斯海峡,迫使沙俄放弃了攻占君士坦丁堡的计划。
英国的存在始终是沙俄控制黑海的最大障碍。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,沙俄多次试图扩张其在黑海地区的势力,但英国的干预始终阻挠了其野心。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1917年沙俄帝国崩溃为止。作为当时最强大的海上力量,英国通过外交手段和军事威慑,有效地遏制了沙俄在黑海区域的扩张企图。即使在克里米亚战争后,沙俄试图重建其黑海舰队,英国仍保持着对其的压制态势。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,沙俄帝国解体,英国始终是阻碍其称霸黑海的关键力量。
【拿破仑战争中,联俄制法】
英国并非有意针对俄罗斯,其担忧源于俄罗斯实力的过度膨胀。如果俄罗斯成功统一欧洲大陆,作为孤悬海外的岛国,英国将面临被彻底孤立和针对的风险。这种地缘政治格局的潜在变化,促使英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。
英国要想保住自己的地位,就得在欧洲大陆上玩平衡术。具体来说,就是拉拢那些实力稍逊的国家,一起对付那个有潜力一统欧洲的强国。这种做法说白了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国家在欧洲一家独大,确保各方势力相互牵制。通过这种方式,英国才能在欧洲复杂的局势中站稳脚跟,避免被边缘化。说白了,就是让欧洲大陆保持分裂状态,这样英国才有机会从中获利,维持自己的影响力。这种策略的核心就是防止出现一个过于强大的对手,从而确保自身的安全和利益。
在拿破仑战争期间,法国在拿破仑的指挥下几乎实现了欧洲的统一。然而,由于法国海军的实力不足,始终未能成功征服英国。
拿破仑为了打击英国,推出了一项叫做"大陆封锁"的计划。简单来说,就是禁止欧洲各国跟英国做生意,想通过这种方式掐断英国的经济命脉。他认为只要不让英国卖东西给欧洲大陆,就能让英国陷入困境。这个政策的核心就是切断英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,让英国失去重要的市场。拿破仑希望通过经济手段,而不是直接打仗,来削弱英国的实力。
拿破仑的计划一旦实施,英国可能难以招架。然而,当时拿破仑并未完全掌控欧洲大陆。沙俄表面上与拿破仑结盟,利用他的势力从瑞典手中夺得了芬兰。但实际上,沙俄与英国私下仍有往来,双方继续保持贸易关系。
拿破仑的大陆封锁策略最终宣告失败,迫使他不得不对俄罗斯发动军事进攻,结果遭遇重大挫败。与此同时,英国和俄罗斯结成反法联盟,在多次战役中战胜了拿破仑的军队,最终取得了决定性胜利。
【日俄战争中,连日制俄】
克里米亚战争于1856年落下帷幕后,沙俄在西方的军事行动被迫收敛,长达二十年未敢轻举妄动。这种局势迫使沙俄将战略重心转向东方,开始寻求新的扩张机会。
十九世纪中叶,清王朝已显颓势,国力日渐衰退。与此同时,中亚地区的各汗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,势力大不如前。沙俄抓住这一时机,迅速展开对这些东方国家的军事扩张。
在1858年至1881年间,沙俄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,从清政府手中夺取了超过1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,其中包括外东北和外西北等地区。同时,沙俄还控制了中亚地区约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总体而言,沙俄在东方共侵占了约55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。
沙俄在19世纪末的扩张野心因一系列成功的数据而愈发坚定,这些成就几乎能与大半个欧洲相媲美。1896年,清朝在甲午战争中失利,沙俄抓住这一时机,主动与清廷拉近关系,为后续的东方扩张铺路。
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。根据《中俄密约》,俄国人拿到了在东北修建铁路的特权。接着在1898年,他们又签署了《旅大租赁条约》,顺利把辽东半岛租了下来。为了巩固这一成果,俄国人干脆把太平洋舰队的大本营从海参崴搬到了旅顺。
1900年,沙俄趁八国联军进攻中国之机,调集17万大军,占领了面积超过80万平方公里、人口达1000多万的中国东北地区。
沙俄在东方的发展势头迅猛,这让英国感到不安。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,沙俄很可能在太平洋地区获得广阔的出海口,届时将无人能阻挡其扩张,整个亚洲可能都将落入沙俄的掌控之中。
1902年,英国和日本正式结为盟友,目的很明确:联手牵制沙俄在远东的扩张势头。当时沙俄在远东地区不断扩张,对英国和日本的利益构成威胁。两国通过结盟的方式,试图遏制沙俄的野心,防止其在远东地区过度扩张。这一同盟关系的建立,反映了当时列强在远东地区的博弈格局。
在英国的支持下,日本有足够的底气与沙俄展开对抗。于是,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,日本成功击败了沙俄。这场胜利迫使沙俄从东北地区撤军。
英国通过施压迫使沙俄从中国撤出,这一举动间接帮助清政府保住了领土。同时,英国也为自己争取到了未来更多的贸易利益。因为如果沙俄控制了这片地区,英国就失去了在这里获取经济利益的机会。
【一战、二战中,联俄制德】
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,俄罗斯帝国及其后的苏联都意识到,与英国结盟是最佳选择。基于这一共识,两国在战争中成为了坚定的盟友。这种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双方在共同利益上的契合,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下的明智选择。通过建立联盟,两国在对抗共同敌人的过程中实现了力量的最大化,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。这种合作关系不仅限于军事层面,更延伸到了政治、经济等多个领域,对战争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沙俄的实力已经大幅衰退,对英国和法国的实际支持相当有限。在这场战争中,法国承担了主要的作战任务。尽管如此,沙俄凭借其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领土,仍然能够有效牵制德军,这一点被英国视为重要的战略优势。
1917年,沙俄突然垮台,这一变故让人措手不及。他们不仅向德国割让了大片土地,还支付了巨额赔款。这一系列动作直接导致协约国在东线的防御体系崩溃,德军得以集中全部兵力,全力应对西线的英法联军。这一局势的突变,无疑给协约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压力。
事情的发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。沙俄政权垮台后,协约国决定联合出兵俄国,试图给新政权一个下马威。中国也参与其中,向海参崴派遣了两艘军舰。最终,英国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,做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。
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,苏联和德国曾结为同盟。德国率先发动军事行动,占领了奥地利、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等国家。与此同时,苏联也展开了扩张,将芬兰、波罗的海三国、波兰和罗马尼亚等地区纳入其控制范围。双方各自通过军事手段,在欧洲大陆上划分势力范围。
双方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领土接壤。起初,两国都有扩张余地,但随着势力范围的扩大,缓冲地带逐渐消失。当彼此边界直接相连时,矛盾便无法调和。这种地缘政治上的零距离最终导致德国主动向苏联发动战争。
就在英国前线局势紧张之际,苏联突然与德国形成对抗。英国迅速抓住这一机会,向苏联提供了大量军事物资和装备。通过这种方式,英国成功让苏联承担了前线的主要压力,从而有效缓解了自身的困境。
英国在二战期间的坚定决策为盟军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。设想一下,如果德国成功击败苏联,整个欧洲大陆将陷入何等境地?届时,德国将再无对手,欧洲局势将彻底失控。幸运的是,英国再次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,成为扭转战局的关键力量。
【现代英国的选择,是否还能一直正确】
二战结束后,不少人认为英国已经衰落,从昔日的全球霸主沦为一个不起眼的小国。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,随着海外殖民地相继独立,英国的实际领土大幅缩水。以它那点国土面积,确实难以维持大国的地位。那么,在这样的背景下,英国还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吗?
凯末尔于1938年去世,显然无法预见二战后英国衰落的情况。然而,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英国就此一蹶不振。尽管昔日的“日不落帝国”已经瓦解,但英国的整体架构并未彻底崩溃。
全球范围内,共有56个国家加入了英联邦组织,其中不乏加拿大、澳大利亚、印度等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国家。值得注意的是,即便美国并非英联邦成员国,但其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与英国保持着高度一致性。这种文化认同不仅体现在语言、法律体系等方面,也反映在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中。
尽管英国如今的国际地位不如从前,但它在全球事务中仍有一定的话语权。特别是在二战后,英国做出了一些明智的决策。比如在归还香港的问题上,英国表现得相当理性。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无法维持昔日的霸权,与其强行控制,不如主动放手,这种务实的态度值得肯定。
1990年萨达姆对科威特的军事行动,美国起初对是否介入持观望态度。然而,英国迅速采取行动,不仅冻结了伊拉克的资产,还派遣军舰进入波斯湾。英国方面分析,如果伊拉克能够轻易占领科威特,那么沙特阿拉伯也可能成为下一个目标,一旦伊拉克掌控了主要石油资源,局势将难以控制。这一系列事件促使美国最终决定介入,对伊拉克采取军事行动。
俄乌冲突的爆发与昔日海湾战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。当俄罗斯军队向基辅推进时,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紧急联系了全球百余个国家的领导人寻求援助。然而,包括美国在内的众多国家最初都持观望态度,甚至建议泽连斯基暂时撤离基辅以确保自身安全。
在紧要关头,英国果断采取行动,确保泽连斯基能够稳定掌控基辅局势,并迅速兑现了援助承诺。正如预期,英国提供的军事装备在第一时间抵达,成功遏制了俄军的攻势。
目前俄乌冲突仍在持续,局势充满变数。与当年海湾战争相比,这场战争的进程显然更为复杂。俄罗斯作为军事强国,其军事实力远非伊拉克可比。在此背景下,英国将如何选择其立场和策略,值得。